雅艺艺术馆「中国舞台美术展」

互联网 2023-02-02 16:45: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雅艺艺术馆「中国舞台美术展」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华艺术宫举办 “新时代的美术馆 ”发展规划研讨会

近年来,上海的美术馆事业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据统计,2012年以来,上海市美术馆数量从34家上升到78家,增加了130%,累计举办展览2024项,超过2230万观众走进美术馆,仅2016年就吸引了超过500万观众,较2011年翻了三倍多。

可以说,随着上海的公共艺术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文化氛围愈加浓烈,艺术生态日益活跃,走进美术馆已成为当下人民群众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城市样本。

2018年1月9日下午,新年伊始,中华艺术宫举办发展规划研讨会,来自艺术、文化、金融等各领域的专家及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着 “新时代的美术馆 ”等话题展开讨论,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主持研讨会

从文化自信到梳理上海文脉

谈及研讨会举办的初衷,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表示,在此背景及时间节点上,以“新时代的美术馆 ”的话题展开研讨可谓是“应景”之时:“中华艺术宫是以‘传承、创新、开放、融合, 打造全球华人美术的雄伟殿堂’ 为方向规划,前面是方法,后面是我们的目标。这个研讨会同时也是借机对整个美术馆行业、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讨论:“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如何在新时代做好美术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毛时安认为,美术馆是展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最重要、最直观的载体。必须要做好传播、体现文化自信的工作。

而文化自信,在他看来,不仅是对传统中国文化“根”的固守,同时“根”的文化也是可生长性的文化:“它是在兼收并蓄、消化吸收、强大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外开放,不断吸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养料。”

在这一点上,他提出了中国的文化作为西方文化“互补”系统的观点:“传统、保守、封闭、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我们不能削足适履、也不能刻舟求剑,摆脱僵化的、始终不变的理念,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动性与人类最新自然科学的发展联系, 作为美术馆,它要开放、包容的展示人类优秀的美术作品” 毛时安表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孟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孟建认为,“美术馆 ”从上海来看,要寻求上海美术馆、博物馆的合理与特色结构。

“艺术赋能时代,上海一定要在更开放、更包容的体系进行交流互建”,在他看来,中华艺术宫仅次于国家博物馆的体量,面对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有更好的叙事方式?作为中华艺术宫,要成为什么结构?怎么做到好?他指出,如果结构太繁复,可能又会失去特色。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

上海不仅作为中国近现代西式美术的策源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大本营之一,海派艺术在中国近百年大放异彩,对此,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认为,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进行重估与重新发现。

“上海作为近现代美术的策源地,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有义务、有责任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文脉所在,尤其是呈现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与坚守文化自信同时又眼光开阔的画坛大家(包括过去被遮蔽的名家)的求索之路。”

“坚守立场绝不等同于保守与僵化,继往是为了开來,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梳理近现代美术名家系列,是为了开放地面对未来,所以同时应具备开放开阔的眼光。尤其而是在传统基础之上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更新,从而更主动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即以‘传统’开创‘现代’ ,这更具深刻的文化史意义。 ”

在他看来,这一角度结合这十多年美术史的研究重新回看近现代美术史,重新对遮蔽的前辈大家进行整理与展出。中华艺术宫作为地处上海的国家级美术馆,在整理这百年来近现代美术方面无疑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华艺术宫‘全球华人美术雄伟殿堂’的定位,从文化自信角度梳理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美术也有相契之处。这也是为了下一个百年,中华艺术宫真正走向全球,还是要用中国作风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面向2035 中华艺术宫的三个关键词

近日,经过五年多酝酿筹备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正式发布,它将引领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

为此,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提出的思考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华艺术宫如何面向2035?

在他看来,收藏(collection)、交流(communication)、创意(creation)这三个3C关键词与理念将带来美术馆从以前仅以收藏展示到现代性的转型:“原来这三个节点是孤立的,现在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循环。”

2035年的美术馆是什么模样?也许借由他提出的这三个关键词可以一起畅想一下:中华艺术宫起点高但包袱不重,它可以拥有世界级专藏的中心; 它可以成为国际艺术家的交注中心,世界艺术家都希望来此展一展,看一看;它也是社会创造力的灵感来源,以文化为源头,发挥艺术机构的功能,使得社会更有活力、创造力。

在他看来,达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增加三个关联度:与社会发展、与同行机构、以国内外艺术家和爱好者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建立关联,是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创新与引领 美术馆如何拥抱未来?

1996年,在《数字化生存》的前言中,信息技术投资和趋势分析领域的教父尼葛洛庞帝曾开宗明义地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也许在1996年,中国的互联网还可以是说是一片沙漠,或者说是一个梦想国,人们可能并不清楚互联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到了2017年6月,据统计,中国网民的统计达到7.5亿。

短短这些年,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人互联成为了物物相连的时代;三维空间走向了实体世界;VR AR全息全景技术,从虚拟幻觉到身临其境……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

对此,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提出“互联网 美术馆”的理念,“互联网 美术馆”不仅仅是把美术馆的藏品或展品扫描后上传至网络,也不是简单把网上作品下载打印陈弄于美术馆的展厅,建立数字化美术馆是必须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他看来,互联网艺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艺术,它是与传统国油版雕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以这样的视角去关注互联网 ,对美术馆来说是挑战,从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展览陈列、教育推广、文化交流到文创产品的开发,都是新的课题。”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则认为,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人类已经到了与机器共存的时代。这些变化会美术馆从业者也提供思考:美术馆的未来在哪里?

“美术馆应该成为人类完成创新梦想的基地和实验中心,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家、艺术家、人文学者、设计师以及无数创意工作者来到美术馆,让美术馆成为引领人类发展,开启人类梦想,传递人类创意的地方,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完全到来了”金江波表示。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院长范勇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院长范勇也提出设立“创新实验室”的建议,他指出,创新正在成为美术馆活力的源泉。

2017年6月1日晚上,一名荷兰Haarlem的美术教师、33岁的Stefan Kasper获准进入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在镇馆之宝、伦勃朗的名画《夜巡》旁边过了一夜,他是自2013年国家博物馆维修改建重新开放以来的第1000万名游客。

范勇举例说,这次活动不仅让观众有了一次绝无仅有的难忘的艺术体验,也给荷兰国家博物馆带来了广泛社会传播与影响,这就是美术馆创新的力量。

同时,面对中国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消费品也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元素,对此,范勇表示,美术馆与博物馆在这一环节上,应该思考如何加大创收与创新?

在他看来,民众的需求不仅仅在于艺术消费的升级,素质教育、美术教育、普通民众对艺术的追求也会反应在艺术品上:“目前,文化艺术 是消费与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美术馆要思考如何能让十几亿人参与提供端口。”

上海当代艺术馆副馆长孙文倩

上海当代艺术馆副馆长孙文倩认为,新时期美术馆的特点是“共享”。

在与品牌合作多年之后,她发现,当美术馆与国际品牌合作时,应该考虑的是作为美术馆,究竟是应该共享品牌?还是共享创意与思维的力量?

同时,她也指出,博物馆要以人为本,让身边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让更多观众欣赏艺术的同时,如何让艺术馆走下神坛,更多人参与到博物馆里,博物馆的人员走出博物馆,这才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