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非遗项目「非遗绒花」

互联网 2023-02-02 10:35:2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丹阳非遗项目「非遗绒花」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鹅绒织造技艺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戴春明和戴玲,他们父女二人是天鹅绒织造技艺的传承者。

天鹅绒是一种起绒的丝织面料,质地厚实,采用桑蚕丝织成的绒毛手感柔软、富有弹性,适合秋冬季节穿着,保暖性较普通丝织品要好。

丹阳有历史久远的蚕桑业和发达的丝绸业,是交通便捷的商贸集散地,这些都为丹阳天鹅绒织造技艺的传承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世纪50年代以丹阳县漳绒丝织厂最具规模,生产的雕花天鹅绒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国宾馆、人民大会堂、中国驻各国使馆的装饰品。目前雕花天鹅绒的生产以丹阳市云阳镇为中心,其他主要分布在陵口镇、访仙镇等地。已开发成功的产品有天鹅绒底纹起花、天鹅绒底纹雕花,填补了国际空白。修背雕花天鹅绒异常轻薄,既起绒,又不透明,富贵高雅,不闷气。天鹅绒丝织品有一部分被作为艺术装饰品走进我们的生活,大部分产品销往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服饰面料,备受蒙古国人民的喜爱。

圆自己的天鹅绒之梦

1994年,戴春明从丹阳漳绒丝织厂辞职,引起一片哗然!好好的销售科长不当,他到底要干什么?戴春明义无反顾,他要挽救这濒临失传的天鹅绒织造技艺。

他知道,如果不从机械织造上突破,解决劳动强度大、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天鹅绒的拯救是没有希望的。他低价从浙江买来了几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产的、已经淘汰的旧织布机,开始了艰难的机械织造天鹅绒之路。

戴春明从未做过机械方面的工作,连扳手都不会抓,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一切从零开始,他翻阅了大量有关丝织和机械方面的书籍、资料,求助于多位技术人员,但是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

他租借了两间工作室,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工作室之间。六年的时间里,他投入了40万元,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亲友借了债。屋漏偏遭连天雨,工作间因拆迁等原因,先从丹阳市区的最北边搬到最西边,再由最西边搬到了最东边。不仅是朋友亲戚,几乎所有的人都向他投来怀疑的目光,都劝他放弃:那些上海、苏州、德国的专家都研究不出来,你一个什么技术都不懂的人能折腾出什么来?他无言以对。但是他不放弃。他感觉到自己一定会成功!他觉得自己就是为天鹅绒而生的。

钻研六年,机织天鹅绒问世

戴春明把请来的师傅全部辞掉。他表示,那些专家、师傅,都已形成套路,走不出原先的框框。他决定自己一个人来确定思路,重新开始。他常常半夜从床上跳下来,拿起笔疯狂地画起图纸。

经历孤独的六年、痛苦的六年,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他研发了自动调节张力的卷绸机构,包括许多配件都是自己设计制作出来的。在织造漳缎时,要解决缎底绒花的工艺难题。此工艺在手工织造时是用绳索编织成固定结点,再由一名工人坐在花楼上牵花,而要改成机械的必须用花机龙头来代替人工操作。经过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他终于取得了预期效果,完成了多臂龙头和花机龙头的完美结合,跨出了最关键的一步。1999年年底,戴春明的第一匹机械织造天鹅绒产品问世了!

戴玲说,天鹅绒是采用古法织绒的技术织成的,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屈指可数,传承要对古代丝织技术和古代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发展是为了让传承工艺能更好的被新时代所接受。她是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说,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新一代天鹅绒传承人的接续努力下,丹阳天鹅绒织造技艺这一民族瑰宝定会大放异彩。

来源: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