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哈达」武警黄金十一支队地址(武警黄金第十支队)

互联网 2023-01-31 15:56:48

最近很多人在问「金矿哈达」武警黄金十一支队地址(武警黄金第十支队),今天神州网就「金矿哈达」武警黄金十一支队地址(武警黄金第十支队)展开分析。

矿床位置

哈达门沟金矿区位于包头市西北30km,行政区划位于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和乌拉特前旗沙德盖苏木境内。研究区距包头市火车站 22km,距包(头)-兰(州)铁路乌兰计车站 4km,距110国道 2.5km,距京藏高速公路 2.0km;哈(达门沟)-石(哈河)公路贯穿矿区东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图1)。

图1哈达门沟金矿床交通位置图

开发简史

矿区曾开展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金矿有过记载,但由于认识程度不够,地质工作进展较缓慢。

上世纪中叶,内蒙古地质局区测队联合105队在乌拉山地区开展了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兼有寻找金矿的任务。当时因为受“含金石英脉”观点影响较大,导致找金矿的工作进展停滞不前。

70 年代,1972 年出版的1/20万佘太镇幅(K-49-Y)区域地质测量报告将该区太古界地层定为下太古界桑干群,厘定出四个岩组,从老到新依次为片麻岩夹大理岩组(Ar1sh1)、大理岩组(Ar1sh2)、斜长片麻岩组(Ar1sh3)和变粒岩组(Ar1sh4)。1975 年华北前寒武纪地层专题会议,正式使用乌拉山群,当时认为该套地层属于下太古界。1978 年华北地区区域层地表内蒙古分册将乌拉山群划为中太古界,四个岩组从老到新称之为召林沟组(Ar2wl1)、桃儿弯组(Ar2wl2)、脑包山组(Ar2wl3)和小溪沟组(Ar2wl4)。从1975年开始,内蒙古冶金五队在乌拉山-大青山地区开展岩金普查工作,先后对哈业胡同、东西柏树沟、哈达门沟等地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和岩金矿的成矿预测工作,在1986年5月份勘探出了著名的哈达门沟金矿床。

1982 年出版的1/20万包头幅(K-49-32)和土默特右旗幅(K-49-33)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中仍沿用乌拉山群的四个岩组,但把时代定为上太古界,哈达门沟金矿床位于第二岩组。据1/20万包头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说明,在哈业胡同发现金矿点一处,地理座标为东经 109°29′-109°32′;北纬:40°38′-40°40′,金矿点按成因类型分为脉金和砂金,脉金为 62 号脉含金石英脉,总长1800m,出露最大宽度 60m,最小宽度 2m,取样 238 件,最高品位 8.00×10-6,最低品位 0.03×10-6,一般 0.07-0.10×10-6;达边界品位的样品有2件,达工业品位的样品有1件。砂金产于阿贵沟口及山前洪积扇,品位仅 0.0028-0.0184g/m3,金粒很小,无工业意义,同时该报告记载了内蒙古地质局110地质队1976年曾在该区域作过初步的矿产普查。

1985-1989 年,沈阳黄金学院甘盛飞博士对大青山及乌拉山地区变质岩及金矿成矿作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著有《内蒙古大青山太古宙麻粒岩带的构造演化及金矿成矿》一书。1986年5月4日,原武警黄金十一支队(现二支队)在哈达门沟开展预查工作时发现了 1 号脉,类型为含金石英-钾长石脉型,取样6件,有两件样品的金品位大于 1.00×10-6(分别是2.64×10-6和 7.29×10-6);5月17日在该区进行矿点检查,又发现了同样类型的2、3号脉,取样21件,有9件品位大于1.00×10-6,最高为 18.53×10-6,显示出该区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自 1986 年发现哈达门沟金矿以来,相继开展了预查、普查、勘探及科研等工作,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发现 8 个脉群计 69 条金矿脉,矿床规模达到特大型。1988 年10月至1989年9月,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开展了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西部地区航空遥感地质解译研究。工作范围西起大桦背主峰,东到张家营子以北,南始山缘,北至沙德盖-西官井一线,面积5000km2,1989年10月提交了“哈达门沟地区航空遥感金矿地质解译”报告,对区域构造形态,乌拉山南缘大断裂与成矿关系,矿床成因等都进行了阐述,并划出找矿重点区2处,找矿靶区4处。

1988-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区域地质研究院五分队在包头市开展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范围包括市三区及外围。1994年提交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对原地层单元的划分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集宁岩群统一划在下太古界,上太古界只有乌拉山岩群。对乌拉山复背斜的提法也做了修正,认为整个乌拉山构造带为一个舒缓波状的褶曲。1988年4月至1990年12月,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开展了“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地区绿岩型金矿综合物化探找矿模式及预测研究”,报告中建立了哈达门沟金矿、后石花金矿综合物化探找矿模式,确立了两个类型金矿的预测指标和评价标志。

1989年1月至1991年10月,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开展了“内蒙古乌拉山地区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及优选找矿靶区”的课题研究工作。研究区就位于乌拉山-大青山西段,面积达9504km2,并于1991年10月提交了报告,报告中将乌拉山群的深变质岩划分为八类,集中阐述了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的种类及强度,提出了“构造强度控矿”的新观点,且总结出乌拉山金研究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剪切应变三重矿化机制的成矿模式,建立了乌拉山金矿的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90 年代,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原武警黄金十一支队委托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做了13号矿脉物质成分查定工作,提交了“内蒙古哈达门沟13号脉群物质成分综合利用查定报告”。对矿化类型,矿石物质成分及化学成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类型,成矿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对金矿物种类、成色、形态、粒度、等进行划分和查定,并做了金在各种矿物中的比例分配,提出了综合利用的评价意见。1992年4月至1993年12月,原武警黄金十一支队结合13号脉群地质勘探工作,依据大量野外观察资料及各种测试数据,对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规律,以及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都做了详实的论述提出了建立“哈达门沟式”钾长石化蚀变岩型金矿的新构想,而且论述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1993 年 11 月,该支队提交了“内蒙古包头市哈达门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报告。1993-1995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原武警黄金十一支队,集中对哈达门沟金矿开展新一轮的地质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了区内的深变质岩群、区域构造特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同位素地质学、成矿动力学、围岩蚀变规律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哈达门沟金矿床属于伟晶岩型金矿,丰富了金矿床成因的理论。

2000 年后,吉林大学在该区域开展了 1:25 万包头市幅区调修侧。

规模和品位

哈达门沟金矿床自 1986 年发现以来,累计探获勘查储量近 100 吨,共发现有 69条金矿(化)脉(体)。矿床平均品位约3~5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