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阶段」什么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如何)

互联网 2022-03-16 10:34:03

今天,神州网给大家普及下关于「费用阶段」什么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如何)的知识。

观察最新的会计报表样式,你会发现,资产负债表新增了一个资产类科目“开发支出”,利润表新增了一个费用类科目“研发费用”。有了这两个科目,所有的研发支出在会计报表中都有了落脚处。

以往,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中核算,可研发费用并非管理费用,这样核算既扭曲了管理费用,也掩盖了研发费用,对于从事研发的企业展示形象极为不利。试想,同样的两家企业,一家从事研发,一家不做研发,管理费用一样多,哪家企业更有价值呢,明显是前者。倘若研发费用搅在管理费用中,如何分辨二者得优劣呢?

把研发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分离出来,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并列展示,无异于利润表在“拨乱反正”,在为从事研发的企业正名:研发费用高的企业是有长远发展规划的企业,重视研发的企业应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利润表的这个改变,我认为非常有价值。价值在于,有助于帮助我们识别搞研发、有潜力的企业。

划重点!警惕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个“雷”

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一直有个槽点,那就是研发费用资本化。

研发支出在会计核算上有两个归属——费用化与资本化。研发支出到底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取决于研发处于何种阶段。

研发这个词是研究和开发两个词的组合。会计做核算时要先把研发分割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当期费用化,记录在研发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记录在开发支出。研发费用进利润表,开发支出进资产负债表。等到研发成果(专利、专有技术)形成时,再把记录在开发支出里的研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资本化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清晰地界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边界。事实上,这很难,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切分有较大的随意性。基于此,我不太赞成搞研发费用资本化,理由有四。

首先,把研发割裂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就是武断的,因为这两个阶段不易找到清晰的分界线。这就会给一些企业钻空子的机会——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粉饰会计报表。

其次,研发是具备极高不确定性的创造性工作,行百里半九十,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没法断定研发就一定会成功。这决定了开发阶段在整个研发阶段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甚至可忽略。既然都可以忽略,再搞研发费用资本化,这等于加大了会计账务处理的成本。

再次,即便研发取得了成果,如形成了专利、专有技术,也不能就此把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因为开发阶段的支出距离满足资产的基本要求——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发成果领先,不见得能形成产品生产;能生产出产品,不见得就能在市场上卖掉;能在市场上卖掉,不见得一定就能赚钱。如果研发成果不能最终体现为产品上的竞争力,这个研发成果是没有办法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基于谨慎性原则,我认为即便是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也不宜资本化。

再就是,研发支出费用化,对企业节省当期税负是有利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等于把企业当期能享受的费用加计扣除延后了,单从企业降税负的角度看,这是不划算的。不划算的事,有的企业还争着、抢着去做,其用心不言自明。

从维护谨慎性原则的角度讲,从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的角度讲,从有利于规避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角度讲,从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成本的角度讲,研发费用都不应资本化,而应该一体于当期作费用处理。

崇尚现金流至上的企业是不会愿意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反过来也可以这么理解,企业刻意如果追求当下利润最大化,则会热衷“设计”出开发阶段大搞研发费用资本化。愿意这么做的企业往往有着功利性的诉求,如应付考核或取悦资本市场。

给研发费用资本化开口子,极易给别有用心的企业留出操纵会计报表的空间。把该进利润表的研发费用记到了资产负债表里面,这种“表面光”不仅虚增了公司的利润,也虚增了公司的资产,它粉饰了公司当下的业绩,也会拖累公司长远的业绩。

华为年报中关于研发费用的核算,有这样一段描述,“研究与开发支出包括所有可以直接归属于研发活动,以及可以合理分摊至研发活动的成本,根据本集团研究开发活动的性质,这些支出通常只有在项目开发阶段后期才满足资本化条件,此时剩余开发成本并不重大。因此,研究与开发支出通常于发生时确认为费用。”看了这个描述后,我觉得华为的会计核算是稳健的、理性的。

并非所有企业的经营者都如华为的经营者这般务实,他们更关注眼前利益,就想把当下的会计报表做得好看点,特别是要把利润表做得好看点。研发费用资本化无疑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借口。通过模糊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限,把研发费用计入开发支出,这样一来,等于在企业资产中埋了颗雷。

研发费用资本化是个做账规则,这样做出的资产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强行把研发支出记录在资产中,只会增加企业的潜亏,是企业自己给自己埋“雷”。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在评判企业价值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颗“雷”。